我的威海客户端讯(记者|林晓杰)综保区通过盘活存量,为更多好项目落地提供了可能。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临港区的蓝莓大棚。这里没有传统土壤的羁绊,却用科技浇灌出更甜美的果实。接下来跟随记者镜头,看 “新农人”如何用数字化手段破解种植难题。
天气回暖,上善堂基质蓝莓种植基地的23座大棚蓝莓进入盛果期。作为临港区首家尝试基质栽培技术的企业,上善堂以椰糠、珍珠岩等配比的基质取代传统土壤,不仅摆脱了酸碱度的限制,成熟期也提前了2-3个月。
威海上善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勇说,亩产的话,能产到800公斤左右,采摘期从一月中下旬到五月份,产量估计在20吨左右。
产量20吨,这份沉甸甸的“成绩单”让高勇这位新农人幸福满满。硕士毕业的高勇加入上善堂后,开辟了基质蓝莓种植的“新赛道”。
高勇表示,最大的困难就是蓝莓正好在花季的时候,这边赶上雪天太多,植株很容易生灰霉病,又要求实现零农残这个标准。
怎么才能做到生态有机和错峰上市的“双赢”?面对挑战,高勇带领一群“新农人”开启了“智慧农业”解题模式:灌溉和养分控制粗放,他们就更新换代水肥一体化系统,棚内温度不稳定,就“上马”光照传感器,让每个大棚都拥有“智慧大脑”。
高勇说,只要设定一个温度参数,自动化温控设备能自动调节风口,整个实现自动化,平时养护的过程中,一个工人可以管六个棚。
人才是项目的核心竞争力,在上善堂,像高勇一样的“新农人”有20多位,分别负责水培蔬菜、菌菇培育、花卉苗木繁育等数十个版块,上善堂也成为了业内少有的果蔬品类多元的全产业链企业。
威海上善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峰表示,青岛农业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、吉林农大,跟他们的教授一直有交流,所以在遇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,在一起就更好地去解决。
眼下,上善堂正在谋划扩建基地规模,订单辐射至北京、上海等众多一线城市,年销售额超千万元。
来源:威海新闻 审核:孟玥 签发:蒋程
打开“我的威海”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