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威海客户端讯(记者|周赞文 卢力铭 刘一博)碳纤维,被誉为“新材料之王”,大到飞机卫星,小到自行车、球拍,都有它的身影。近年来,威海超前布局,抢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,聚链成群,加快打造中国碳纤维基地,把“一束丝”做成了“一条链”。
赛场上,它助力运动员刷新纪录;生活中,它让轻装上阵成为习惯;太空里,它向金属材料发起凌厉冲击……它就是碳纤维,比钢坚硬,却比羽毛轻盈,既耐高温又抗腐蚀。
可别小瞧了“这束黑丝”!在光威集团,一场碳纤维的强度测试正在进行,工作人员用鱼竿拉动坐着四名成年男性、重达近3吨的小型汽车,秘诀就在于这根竿使用的是T1100级碳纤维。
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介绍,从T系列来讲最直观的就是指它的强度,从300到800到1000到1100,这个数越来越大,其实是强度越来越高,到了T1100级的是钢铁十几倍的强度,随着它的强度越来越高,减重效果是越来越明显。
这是在500倍显微镜下,每一束碳纤维的真面目:上万根单丝紧密排列在一起,构造了碳纤维的超高强度,而每根单丝仅是头发的十分之一。凭借质轻、高强、耐高温等优异性能,碳纤维用量成为衡量航空航天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。
面对国外技术封锁,光威集团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,二十年磨一剑,不仅实现国产碳纤维“从无到有”,还成功研发出T300到T1100、M40J到M65J等15大类全系列型号,多种碳纤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、威海市复合材料协会秘书长乔琨说,在国际上来讲,碳纤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材料,随着像光威它把高性能碳纤维开发出来之后,积累了大量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的基础,产量也会提高,所以它会逐渐从军用领域走向工业领域,最终走向民用领域,最终再走向我们寻常百姓家。
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,我市依托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——光威集团,在临港区打造碳纤维产业园,持续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台,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加速形成配套协作、资源共享、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链。
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战胜说,以光威拓展公司为龙头,不断地延链补链强链。到目前为止,招引了40余家企业,还储备了20多个产业链项目在商谈。目前,碳纤维产业园招引落地的40多个产业链的项目,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。
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园区“卡位入链”的企业之一。走进光轩新材料的展品室,大到航空卫星,小到眼镜、手机折叠屏背板,都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专用树脂。
山东光轩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高尚兵说,这是他们北京冬奥会上的一个雪车,它实现了国产雪车从0到1的突破,用了他们这一款自主研发的高韧性耐高温环氧树脂,可以保证雪车在零下70多度的时候,还能保持优异的抗冲击性能。这是用树脂做的一个录取通知书,它的厚度只有0.2毫米,但是它可以耐200多万次的弯折,不变形。
如同冬奥雪车和超薄通知书展现的创新力,光轩通过碳纤维与树脂的“黄金搭档”,创造出1+1>2的复合效应。高尚兵告诉记者,2022年,光轩新材料在全国选址时,威海完备的碳纤维产业链条就展现出强大吸引力——从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应用开发,全链条配套让企业真正实现“入驻即投产”。短短三年时间,光轩新材料研发的产品成功应用于运载火箭、先进卫星等国之重器,在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等民用领域也大放异彩。
高尚兵说,现在自主研发树脂大概有100多个型号,而且都在批量生产。2024年,生产的碳纤维专用的高性能树脂是200多吨。
以园聚链,以链集群,威海从上游装备制造、碳纤维研发生产到预浸料中间体,再到碳纤维制品和回收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并向汽车轻量化、风电光伏、乐器等民用高端领域延伸,成为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。2024年,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69.6亿元。
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刘海燕表示,将抢抓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,加快谋划产业布局,搭建创新平台,优化产业发展生态,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,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扩张、推动骨干企业膨胀、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,全力提升我市碳纤维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。
来源:威海新闻 审核:孟玥 签发:鞠燕
打开“我的威海”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