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威海客户端讯(记者|戚冬伟 张帅 姜正馨 毕兴龙)“个头”不大,却身怀“独门绝技”。专精特新企业,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经营主体之一,已成为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中小企业能办大事”,要“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。2024年,威海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,走出一条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进击之路。
在位于环翠区张村镇的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一批刚刚下线的船舶紫外压载水处理系统即将发往舟山,技术人员正在对产品做出厂前的测试,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,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还获得了“全球最高标准”的压载水系统认证,拿下了国际尖端市场的入场券。
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副经理詹世杰说,紫外法相对于电解法来说,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采用纯物理的方式,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添加,所以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,以及一些次生反应。
在远洋行业中,船舶靠岸时需要排泄压载水来调节平衡,为防止海洋生物入侵,排泄前需要对船舶压载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处理,威海中远海运重工做的就是把这些水彻底净化。詹世杰说,相比传统的化学方式,水质对纯物理的紫外技术挑战比较大,实验进展也异常艰难,从2008年开始,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用了十年搞研发,光海域测试费就花了5000多万元,终于在2019年一举打破了挪威、德国等技术封锁。
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部国内销售科科长张哲说,他们把国外产品的价格下调了将近到15%以上,目前已经拿到了1600多条船的业绩,现在手持还有400多条船等待发货,所以说现在总计在实船安装上已经做了3000船套的设备
聚焦自身擅长的“小众”赛道,稳扎稳打、深耕细作、持续创新,是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突破发展的关键“秘笈”。找准差距,通过前瞻性布局,主动研发攻克,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这也是我市部分专精特新企业身上的“标签”。
在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浮法玻璃二线生产车间,智能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,不到一分钟,三张玻璃就完成从生产到打包的全流程操作。
威海中玻镀膜玻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海利表示,相对于普通玻璃,功能玻璃在其表面涂抹不同的膜层,使其具有保温、隔热、节能、导电等不同的功能属性。
于海利口中多功能玻璃上的膜,每层只有40纳米左右的厚度,比人的头发丝还要薄千百倍,如何把这么薄的膜做到大面积均匀性覆盖,一度成为企业面临的难点。
威海中玻镀膜玻璃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连超说,为了实现连续稳定地在线镀膜生产,通过和浙江大学、山东大学以及燕山大学等多年的产学研合作,自主研发出了成套的在线镀膜装备,并且首创了世界三大镀膜技术之一的退火窑功能镀膜技术,通过对不同膜层的厚度、颜色以及折射率的调节匹配,最终实现了大面积稳定的均匀镀膜。
现在,依靠这项技术,威海中玻每年可将2亿平方米的普通玻璃变成高技术的节能产品。为进一步提升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,企业投入2.7亿元,对3条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,车间数控自动化率超过95%,产品不良率降低了一半,总运营成本降低25%,获批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威海中玻镀膜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奇勇表示,他们的镀膜玻璃产品的附加值比普通的玻璃高20%以上,产品远销中东、南美、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销量非常可观。
2024年以来,威海把培育壮大优质中小企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,建立创新型、专精特新、“小巨人”3个培育库,对企业分层建档、分类培育。
截至目前,全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59家,省级以上专精特新、瞪羚企业、单项冠军、独角兽等优质企业857家。梳理这些企业,记者发现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平均营收利润率达到11.6%,是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2倍多;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总额超过3800万元,平均研发强度比全国“小巨人”企业平均水平还要高;有7成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属于填空白、补短板,超4成“小巨人”企业主导产品的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达30%以上,展现出较强的行业话语权。种种数据表明,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出经济效益好、创新能力强、专业化程度高的运行特点。
这些“小而美”的威海企业,凭借着越来越多的“独门绝技”和“配套专家”,把住了市场需求的脉搏,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短板,在“小赛道”上不断跑出“大比分”,迸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,成为威海制造业的活力所在,引领着威海制造的转型升级。
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刘海燕表示,将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播种行动,充分发挥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加速中心的赋能功能,探索构建“选种、育苗、培优”全周期培育机制,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库,通过常态化巡诊赋路、系统化科技赋智、专业化金融赋力、精细化管理赋值等举措,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。
来源:威海新闻 审核:孟玥 签发:鞠燕
打开“我的威海”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