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威海客户端讯(记者|周赞文 王浩编 鞠程芳 张韵逸 林晓杰 李晓婷 林佳晨)重大工业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“压舱石”,早一天落地建设、投产达效,就能早一天释放出强劲动能。2024年,威海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,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,一条条生产线建成投用……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。
位于经开区崮山镇的泓淋电力新能源产业园一期项目施工现场,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。今年2月,这里还是一片平地,现在,所有厂房楼栋都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。
泓淋电力新能源产业园项目经理姜成远说,一期项目包括4栋厂房、1个办公楼和3个宿舍区,总的建筑面积在74,000平方米,估计再有1个月左右,主体能全面封顶,10月份全部交工。
新能源产业园项目,是泓淋电力打造光储充组件行业标杆、冲击百亿营收新目标的关键布局,投资10亿元建设,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,五期全部投产后,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。眼下,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,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。
抓进度就是抓效益。入驻高区19年的未来机器人公司,是国内首家实现深海机器人自主国产化的企业,目前研发出50多款产品,其中,深海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%。今年年初,企业订单就排满了全年。订单“追着跑”时,未来机器人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新厂房,也进入了设备安装收尾阶段。
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魏安宁表示,项目占地面积56.6亩,建设及改造厂房建筑面积大约在3.8万平方米,购置设备30多台,用于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。
未来机器人公司位于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,办公面积2000平方米,很多大型设备受场地限制,研发试验十分不便。新厂区是原生产车间的7倍大,搭配了不同尺寸的龙门吊,并打造了智能化的生产线,便于研发、生产和转运不同型号的水下作业机器人。
魏安宁说,7月份就整体全部都搬过来,具备他们整个生产需要的所有设施,建成达产后,可年产海洋工程水下机器人智能装备100多台,实现1.5亿元销售收入。
项目快建设,产能早见效。位于临港区的中玻浮法玻璃四线生产车间内,智能化机械臂运转忙碌,工人却寥寥无几,一张张平整清澈的绿玻璃正有条不紊地“跑”出来,历时7个月、投资近1.2亿元改造升级的浮法玻璃四线进入试运行,这也意味着威海中玻基地内3条生产线全部完成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,企业智能化、绿色化生产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浮法玻璃四线车间主任王其涛说,投入的梯度保温、双排鼓泡熔化技术,目前测算能节省能耗3%左右,现在适应性阶段,能耗降低到5400千焦,整个团队的目标值是4900千焦。
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具有连续、不间断的特点,一条生产线一旦点火投产,就要24小时生产不停,数字化改革势在必行,中玻浮法玻璃四线就拥有智能化改造20多处,生产班组也由过去的6人减少到4人,建成投产后,年产玻璃330万重箱,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.5亿元。下一步,威海中玻将亮相埃及、德国等高端国际展会,把优质玻璃销往欧盟、美国、非洲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
抓项目、赶订单、拓市场,眼下,全市各地正以奋进姿态,夯实工业发展基础,用大项目、好项目的落地生根,厚植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后劲。
来源:威海新闻 审核:曾琨 签发:夏婷
打开“我的威海”看评论